行政概况
2010年,原文化部批复我省成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晋中市所辖全部的11县(市、区),太原市所辖小店、晋源、清徐、阳曲4县(区),吕梁市所辖交城、文水、汾阳、孝义4县(市),共计19个县(市、区),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627万人,以汉族为主。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总面积共3265平方公里,总人口共213万人。
文化形态
太原作为一个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太原既有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难以数计的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莲花落、太原锣鼓、老陈醋、剪纸、晋祠庙会、琉璃、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世代相传,至今仍以独特的文艺神韵伫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太原文化所蕴含的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
非遗现状
太原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6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6人,保护实验区范围内4县(区)共有县(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2人(占全市35%),其中小店区60人、晋源区38人、清徐县38人、阳曲县36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33项,保护实验区范围内4县(区)共有县(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6项(占全市47%),其中小店区94项、晋源区72项、清徐县34项、阳曲县116项,基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发现的体现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项目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实现了分级保护的目标。全市共有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6个,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基地25个,这些场馆的建设为保存、宣传、展示、传承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作用。
建设目标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第一期建设目标任务:完成保护区设立与运作的基本文件;完成保护区的组织建设;初步完成保护区的资料建设工作;建成研究工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机制;建成规划中四分之一的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对保护区内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初步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机制、传承机制和监督机制;开展生产性保护。第二期建设目标任务:在完成普查的基础上,出版保护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丛书及普查成果;完善保护区管理和协调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更加全面系统;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正常投入使用,并建立和完善展示、传习机制;组织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教育规划;稳步推进保护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保护及生产性保护,使部分濒危项目逐步摆脱生存困境,重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