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2年工作自评报告

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2年工作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3-05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381
发布信息公开保密审查:
确认此内容非涉密

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2022年工作自评报告


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获批创建,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阳曲县在保护区范围内。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汾河流域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以及晋商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市高度重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在文旅部和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太原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站位起步、高标准推动,“一带(农耕文化带)一廊(晋商文化走廊)一区(方言文艺区)一圈(节庆文化圈)”极具地域特色的整体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初步形成。现将自查评估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度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工作成效

)落实主体建设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协同

一是落实总体规划。第一期(2012-2016):近期建设目标与任务。编辑完成《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及配套实施性文件;初步建立各级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管理协调机制和社会组织;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组依照《总体规划》制定出《总体规划实施细则》,各县()按照《总体规划》和《总体规划实施细则》及相关法规制定实施方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对保护区内文化资源进行细致、规范、深入的调查研究,彻底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建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与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对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在保护区内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宣传;搜集相关资料、实物,着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对保护区内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初步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机制、传承机制和监督机制;启动重点项目和区域的保护工程;逐步推进生产性保护。第二期(2017-2021):中期建设目标与任务。在完成普查的基础上,出版保护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丛书及普查成果;完善保护区管理和协调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更加全面系统;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正常投入使用,并建立和完善展示、传习机制;组织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教育规划;稳步推进保护区项目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保护及生产性保护,使部分濒危项目逐步摆脱生存困境,重现活力。第三期(2022-2026):远期建设目标与任务。全面总结经验,根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的保护措施与方法,使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日趋常态化,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政治、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保护新格局,展现晋中文化生态的魅力。在保护区内形成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公众参与保护成为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传承成为常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区内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让保护成果惠及全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按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已经圆满完成第一二期建设目标任务,第三期正在稳步推进。通过建设非遗场馆、加强传承实践、划定重点区域等整体性保护措施,取得了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存续状况、提升民众受益等成效,汾河流域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协同推进,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双提升。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严格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按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出台《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实施规划》,坚持“系统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创新”同步推进,构建保护传承生态链,以文化资源传承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2022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多次听取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汇报,要求全市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专题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推动任务落实。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的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县(区)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贯通、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与晋中市、吕梁市共同建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是完善政策措施。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改革的指导意见》《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制度》,为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编制《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等,推动非遗保护与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协同发展。相关县(区)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制作了法律法规专题文化墙,组织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并进行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考试。

五是强化资金支持。太原市已将保护实验区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每年设立160万元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配套专项经费,列为一级科目,支持相关调查研究、生态保护、项目保护、设施建设、教育宣传等工作;四县(区)同时也将保护实验区建设配套经费纳入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晋源区为25万元、小店区为20万元、清徐县为10万元、阳曲县为15万元,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进保护实验区非遗核心工作

一是彰显文化特色。农耕文化带,太原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以打造“一带、一廊、一区、一圈”特色为目标,坚持非遗进乡村,实现了文化传承,促进了乡村振兴。作为文旅部帮扶村的官庄村在部里支持下,与陕西、山东非遗传承人联合开展剪纸编织培训,与旅行社合作开展“非遗+旅游+扶贫”研学活动,有效发挥了非遗在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胡和平部长现场调研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阳曲县店子底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年均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0万人次;小店区王吴村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小店牺汤”,每年举办“牺汤节”,已形成品牌效应,保护实验区“一带”(农耕文化带)的太原特色逐步显现。晋商文化走廊,坚持非遗促文化,依托非遗特色景区景点推出了包括非遗研学游、特色乡村游、节气主题游、历史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晋商文化精品路线和旅游产品,传统村落、非遗工坊、生态景区、历史建筑等元素完成了串联融合,实现了线上圈粉、线下打卡的目标,保护实验区“一廊”(晋商文化走廊)的太原亮点逐步显现。方言文艺圈,坚持推动方言保护,建设了太原方言博物馆,用数字化形式呈现太原方言保护现状,市民游客可在馆内听取观看本土非遗民间传说、各类生活场景、方言交谈等音视频。太原方言博物馆钟楼街分馆也在加紧建设中,并正在组织编创以太原方言市声为宣传内容的舞台节目,以方言展现锦绣太原文化独特魅力,保护实验区“一区”(方言文艺区)的太原韵味逐步显现。节庆文化圈,坚持打造太原“节庆文化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民间庙会期间,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持续开展民间社火、民俗表演、庙会活动等,太原锣鼓、风火流星、背铁棍、舞龙舞狮、秧歌旱船等扎根在民间红火中的非遗项目成为营造节庆文化、增强群众参与的重要内容,此外云游非遗·影像展、葡萄文化旅游节、醋文化节和国际醋文化论坛等展示展演活动,实现了“以节庆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以非遗保护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保护实验区“一圈”(节庆文化圈)的太原盛景逐步显现。

二是改善存续状况。保护实验区太原部分总面积3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共有46个民族;有1个脱贫县阳曲县,41个脱贫村,1 .8万余个脱贫户;区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各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6个,湿地公园1个。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6项、市级160项、县级52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0人、市级196人、县级456人;综合非遗传习体验中心6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太原市2011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太行人家”“黄河人家”、65个工农业旅游点;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0个A级旅游景区。保护实验区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晋商、农耕、晋方言、节庆等非遗文化得到全方位体现,文化生态更加丰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三是壮大人才队伍。2022年,我市以700多名非遗传承人为引领,以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为依托,带动550多名乡村文化带头人、能人艺人开展活动,组建志愿者队伍150余支2000余人,参加志愿活动近百次,为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四是培育非遗品牌。2022年,我市“文化生态保护见成效,锦绣太原非遗谱新篇”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大力鼓励非遗项目向产业化、文创方向发展,成效明显,如晋祠大米、晋祠桂花元宵销售量翻一番。创建宝源老醋坊、三晋醋苑2个国家级AAAA景区,促进醋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年创收2500万元;创建葡萄文化产业园,年创收500万元;创建国家级AAAA景区云梦坞,开展六味斋非遗文化研学游,年创收1000余万元。深入挖掘、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优势,重点选择山西面食、清徐炼白葡萄酒、郭杜林月饼等市场需求较好、具备一定的传承基础和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保护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保护成果普惠共享

一是加强档案管理。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我市对保护实验区非遗资源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摸底,形成文字资料40余册。2022年,建设开通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页,对相关保护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上传网络。

二是抢救性记录工程。运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运用现代技术对非遗项目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进行数字化处理、记录和保存,拍摄编辑制作了一批非遗项目抢救性资料。出版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典》等书籍;制作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民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莲花落》《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锣鼓》《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等抢救性音像资料;拍摄了《太原文化—琉璃烧制技艺》国际宣传片;录制了《寻宝》《非遗专题片》等专题电视节目;组织指导相关县(区)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出版了《清徐背铁棍》《清徐老陈醋史话》《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阳曲县历史文化丛书》等非遗保护丛书;拍摄了《马峪炼白葡萄酒》等非遗宣传片。全市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成立保护实验区非遗专家委员会和大专院校非遗研究基地,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多次开展学术研讨会,编写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等丛书30余本,录制《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等非遗抢救性记录音像资料30余项。2022年,编辑出版了《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晋中吹打乐》《中华醋典》《阳曲非遗》等书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非遗专著《潇乡风韵》,详细介绍了小店区传统的农耕文化精髓,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收集整理制作“狄仁杰传说”系列书籍:狄仁杰文化研究论文选、狄仁杰编年纪事、狄仁杰文化研究参考资料、狄氏家族“家训 家规 祠规”、“狄仁杰生平画册”等著作20余册;编辑印制“汾东旧话”“汾东夜话”“汾东土话”“汾东文集”等汾东系列著作10册;编辑印制“太原王氏”“太原人物”系列著作38册;编辑印制了“小店非遗”“东蒲舞龙”等书刊。制作了太原秧歌传承人乔俊宝“小戏、小品、曲艺”作品专辑,收集作品16部。拍摄《晋源区非遗主题宣传片》(动画版)《非遗部分项目宣传合集》《我爱我的祖国》《晋源区非遗文创展》《阳曲县非遗主题宣传片》等宣传片。

(四)加强非遗场馆建设,进一步发挥非遗设施效能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2022年,我市建成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体验展示中心,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太原古县城和中华傅山园2个市级非遗传习体验中心,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共建成县(区)级非遗传习体验中心4个,总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各县(区)级非遗传习体验中心2022年均实现了提档升级。建成非遗传习所62个,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所有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与此同时,利用市文化馆、县(区)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二是完善数字化建设。2022年,我市建立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网站和公众号;建设太原非遗数字体验厅,并对外开放,重点展示太原市主要非遗实物,参观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了解相关内容;正式启用太原非遗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公开授课;建设太原方言博物馆,展示太原市方言市声保护成果,提升多媒体传播能力。

(五)加大宣传传播力度,积极营造保护实验区浓厚氛围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2022年,我市持续推进“品牌强市”行动,在太原日报、太原电视台开设专版专栏,加大紫林陈醋、六味斋等非遗老字号品牌宣传力度。持续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展示展演活动。在上海世博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二青会等重大盛会上展演太原非遗项目,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出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晋商文化精品路线,包括太原非遗研学游(太原古县城、刘家堡非遗文化街、稻田公园)、太原秋季特色“乡村游”(晋源区花卉小镇)、“唐风晋韵·锦绣太原”线路(晋祠、太山等)、“昼赏荷花夜赏景”线路(晋祠北大寺),将传统村落、非遗工坊、生态景区、历史建筑等元素有机串联起来,实现了线上圈粉、线下打卡的目标,全面展示了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

二是开展教育普及。常态化进行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普及活动,在旅游景区发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非遗宣传单。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共组织30余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走进中小学校,累计教学1200余课时,惠及师生5万余人次,逐步形成新建路小学晋剧特色班、万柏林实验中学太原锣鼓特色班、北格镇中学形意拳特色班、山西省实验小学莲花落特色班等“一校一非遗”普及模式,青少年对非遗的热情和兴趣日益增加。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注重区内特色村镇、规划重点区域、传统古村落建设,发挥特色村镇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引进非遗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展览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我市赤桥村是国家级古村落,历史名村,建有乡村文化记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乡村旅游示范点,是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特色民宿、农耕文化集一体得乡村振兴示范点。店子底支前模范村红色教育基地有支前纪念馆、红色讲堂、支前路、拓展研学基地,2022年接待人数10万余人,进行红色传统教育。官庄村在文旅部的协调下与陕西非物质遗产剪纸传承人和山东临沂手工编织艺术人开展剪纸艺术、编制(线)艺术培训,开展非遗保护传承,胡和平部长调研时给予高度肯定,传承和发扬革命传承,带动乡风文明,促进生态整体保护。

四是鼓励社会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对建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所(基地)、博物馆、展示馆的社会力量给予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0亿元。2022年,全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基地“太原古县城”,联营租赁院落商户251家、花车26家、长期联营场地2家,已建立地域餐饮、非遗文创、博物馆、“十一地市”、“省级大院”等一批具有支撑性和带动性的特色项目资源,其中博物馆15家、非遗文创48家,打造了“文化项目、非遗文创、研学科素、酒店民宿、休闲娱乐、生活配套、餐饮美食、特色零售”八大业态板块。

(六)强化创新引领,打造特色鲜明的保护实验区

一是坚持生产性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设东湖醋园等5个国家级4A级景区。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建设中华傅山园等4个国家级3A级景区。将具有特定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加大老字号品牌推介力度,山西陈醋、晋祠桂花元宵等产品销量实现了翻番,形成“保护实验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协同双赢”的太原经验。

二是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保护主体能动性,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实验区建设。太原古县城、华夏文明传承园、钟楼步行街、青龙古镇等一批景区景点建成开放,既有政府和国有公司投入,又有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社会投入资金累计超过400亿元,形成“保护实验区建设带动社会投入,实现全民参与”的太原经验。

三是坚持整体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把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文旅部以身作则,在定点扶贫联系点娄烦县开展帮扶工作,建设了非遗平台机构,引进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发展培训项目,实现文化和经济双丰收。以当地非遗资源为核心,将小店区刘家堡村落院落整体保留,改善原有村民居住环境,延续村落人文历史,打造文化、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形成“保护实验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群众受益”的太原经验。

二、2022年度中央补助资金使用情况

资金执行情况分析

2022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太原市共计177万元,均已由市财政局下达到相关县(区)和单位。截至目前,已累计支出137.758万元,结余资金39.242万元。

其中,太原市本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78万元,资金已全部使用。主要用于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体验展示中心建设和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优秀非遗短视频抖音宣传活动。

太原市晋源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30万元,已累计支出5万元,结余资金25万元。主要用于晋源区非遗传习中心提档升级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活动。

太原市小店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23万元,已累计支出 8.758万元,结余资金14.242万元。主要用于道具补助费3.758万元,非遗项目宣传制作费5万元 。

太原市清徐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23万元,资金已全部使用。主要用于制作安装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牌展板12万元,非遗综合传习中心提档升级改造5.6万元,彩门楼专题培训2万元,非遗进校园活动2.4万元,拍摄制作非遗精品旅游线路推荐1万元。

太原市阳曲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23万元,资金已全部使用。主要用于非遗场馆的完善,非遗氛围的营造和宣传,拍摄非遗宣传片,非遗项目视频拍摄和文本整理。

(二)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坚持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遵守财务法规制度,按照使用标准、使用范围、使用管理规定,做到科学规范、标准清晰、收支合理,已使用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2022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记录及时,已使用资金全部用于了保护实验区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传承、发展、培训和宣传,绩效评价较好,符合相关规定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数量指标:非遗场馆建设提档升级共5个,已完成。

时效指标:受疫情影响,部分活动未开展,部分资金未使用。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经济效益指标:非遗相关产品销售额和非遗相关产品种类明显增加。

社会效益指标:通过展示展演、培训交流、宣传传播等活动,非遗宣传传播覆盖人群明显增加。

可持续影响指标:持续提升非遗传承人群技能水平和非遗社会关注度。

3.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资金主要用于保护实验区相关的调查研究、传习所建设、理论及技艺研究、展演展示推广、宣传出版等,使承载较高历史、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98%

三、2023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任务清单

1.完善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支持非遗项目建设2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业非遗体验展示中心,分别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种植类传统技艺非遗传习体验中心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酒类传统技艺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2.支持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工作。支持、鼓励各县(区)文旅局会同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工作。

3.加大非遗新媒体传播力度。组织开展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抖音宣传活动。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搭建平台,和其它文化生态保护区联合开展活动,提升非遗新媒体传播能力,激发非遗发展新活力,加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力度,进一步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4.鼓励打造特色非遗品牌和特色活动。定期组织举办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活动。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以晋中吹打乐(高家班吹打乐)、太原秧歌、风火流星等非遗项目在镇街开展以非遗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标识培育工程。打造文创衍生品、常态化演出节目、新兴业态、文旅吸引物。

5.加大教育普及力度。依托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或委托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课程,在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开设选修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6.加强理论研究。编辑出版《清徐葡萄综合遗产论述》和《葡韵飘香》。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