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3年工作自评报告

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3年工作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3-05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996
发布信息公开保密审查:
确认此内容非涉密

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2023年工作自评报告


2023年,太原市人民政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重要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建设任务相关规定,以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简称实验区)评估验收整改为契机,提升政治站位,组织力量,全面推进实验区各项工作,2023年度太原市实验区各项工作组织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动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整改工作

(一)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创建与整改工作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多次听取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汇报,在太原市文化馆、晋祠、山西特产中心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时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和实地调查,听取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创建事宜副市长李永强深入文旅行业,现场了解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专题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推动整改任务落实成立了以市为组长的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成立整改专班,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下发的《关于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结果的复函》(办非遗函〔2023〕41号)、《关于做好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改工作的函》(晋文旅函〔2023〕114号)的文件要求,制定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整改方案》,确保反馈问题整改到位

(二)为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提供法律法治保障

太原市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太原市体育发展条例》(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地方法中对非遗保护和利用做了明确规定,为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

《太原市体育发展条例》相关规定鼓励在传统节日或者其他节庆日组织开展与节庆文化相融合的体育文化活动;鼓励推广太极拳、傅山拳、形意拳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支持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整体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就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保护和活化转化进行了规定。《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也标志着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进入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与非遗、整体系统化保护阶段,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创建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竞技“拔花花”主要传承于太原市阳曲县和尖草坪两个地区,是一项反映黄河流域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当地年轻人力量、勇敢、智慧的体现。2023年,太原市尖草坪区检察院在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过程中,发现“拔花花”濒临失传,亟待传承保护。经实地走访、查阅文史资料,联合高校开展学术研讨后,该院召开了非遗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听证会,向太原市相关行政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实施抢救性保护。这一督促保护非遗“拔花花”行政公益诉讼案,在2024年1月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百案评析”典型案例,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非遗保护典型案例。

(三)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机构设置取得新突破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依托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在2023年完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全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市编办于12月8日批复设立“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副处级建制,实现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机构从无到有、到挂牌的新突破。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简称“2区2县”也按照太原市统一部署,做到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设专岗、有专人”。

落实经费保障

2023年,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费300万元纳入市级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列为独立经费科目,分两批拨款到位,用于支持实验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抢救性记录、传承人能力提升、传承场馆建设、展演展示、教育弘扬推广等工作全市10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获得各类补助资金600余万元,给非遗传承人每年发放补助1500元/人此外,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小店区在2023年投入50万,2024年投入10万元;清徐县在2023年、2024年分别投入15万元阳曲县在2023年投入10元。

(五)非遗保护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壮大

2022年,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倡导下,统合太原市非遗保护组织、保护人士、传承单位等众多力量,成立了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在此基础上,2023年,又相继成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非遗协会晋源分会、太原市非遗协会杏花岭分会、太原市非遗协会文旅融合二分会、三分会、四分会、五分会、六分会。2023年12月,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暨太原市非遗年会召开,进一步增强了太原市社会各界对非遗传承、保护和活化转化的认同感,成为太原市创建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力量。

二、全方位推进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

(一)推动实验区创建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

第一,贯彻落实《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2021—2035年)《山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实验区创建工作与上述规划相衔接,将非遗保护与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晋阳古城考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协同整体推进各类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弘扬具有浓厚三晋烙印的黄河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太原迎泽区、晋源区入选第一批山西省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祠、永祚寺入选山西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埃及开罗和中国政法大学展出,“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荣列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在文物、各类博物馆场所中推出各种形式的非遗主题展示,如芳华永在——晋剧大师丁果仙历史影像展等非遗主题展,五一广场“锦绣太原”专题展,在太原多处历史文化旧址举行非遗展演。大力支持在历史街区展开非遗商业经营,在钟楼步行街设非遗集市、文创店铺、三晋味道等,依托街区特色场景,开发体验式非遗产品,涉及老鼠窟元宵、乾和祥等16家非遗老字号,27项非遗项目,依托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举办非遗展演主题活动。2023年钟楼步行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第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积极将非遗传承保护与太原生态治理工程相结合。近年来,太原市持续推进矿山治理、造林绿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恢复、土地综合整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工程,打造“锦绣太原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太原市获评“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2023年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颁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荣誉称号。2024年1月,太原市入选中国气象局公布的第五批“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名单。

随着太原整体生态环境明显转好,2023年,晋源区晋祠稻作区多处泉眼的泉水重新涌出地面,这不仅有助于水母娘娘传说依托的晋祠难老泉的重新喷涌,也极有利于地方传统农作物——晋祠大米的复种,目前,晋祠镇赤桥、花塔、南大寺、北大寺等10个行政村,大米种植面积共3500余亩。这也鼓励了当地米酒、米醋酿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纷纷改用本地原料酿造酒醋,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传承人定点种植晋祠糯米,用于制作元宵,找回传统饮食的“太原味道”。

对此,晋源区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支持力度,在晋祠公园内成立“晋祠有礼”——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成效及太原地方农业种植技艺作为重要内容面向游客展开宣传。该传习中心集非遗展示、生产和销售于一体,一是在传习中心内现场制作晋祠桂花元宵;二是展开太原非遗现场体验活动,如晋源古法插花、传统彩绘泥塑、草编、黑釉陶技艺、传统剪纸、传拓等;三是重点展出和销售太原传统农业特产:晋祠大米、晋祠桂花元宵、大寺莲藕、晋阳糍粑、晋祠馏米、晋阳米酥;由晋祠大米加工而成的晋祠米油、米醋、米酒;色如猪肝、厚重爽滑的晋源猪血灌肠;以及晋阳花馍、晋源火碗等,太原名酒“太原公子”、知名品牌的小米面粉、老陈醋、杂粮面食、藜麦牛奶、怀山药饼干、阳曲小米、清德铺红薯、娄烦山药蛋、清徐葡萄酒、林香斋过油肉等山西土特产以及葫芦雕刻等工艺品。

(二)非遗传承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进一步结合

截至目前,太原市共有4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晋源区的店头村、程家峪村、赤桥村以及阳曲县的青龙镇村。有6个省级传统村落,分别是晋源区的晋祠村、东街村、南街村和清徐县的大峪村、西马峪村、洛池渠村,这些传统村落都位于实验区范围内。

太原市2023年出台的《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非遗传承进行了规划,重点指出保护传统村落社会生活网络、生产耕作技艺、庙会等传统民俗文化,以及与村落相互依存的山水格局和景观特色,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生态,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强调因地制宜,改善人居环境,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农民回乡发展,使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2023年,青龙镇村建成农耕文化传承馆和非遗民间艺术传承馆。农耕博物馆主要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元素,以农耕文化专题陈列的形式,将太原地区民众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进行集中展示,再现了我国北方农业文明传承演进的历史和民间生活面貌。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对山西全省非遗精品的集中展示。

2023年冬季,店头村村民抽取地下水,人工制作冰景和地上滑冰带,将太原舞龙、风火流星非遗项目引入冰景中进行展示,很好地解决了冬季游客少的问题。赤桥村建成了各具特色、提供500余个床位的院落民宿,2023年优化民宿体验,增加了捏黄糕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建成乡村文化记忆馆并对外开放,将赤桥村打造成了“网红村”。

(三)继续推进非遗保护工程,提升非遗存续力

第一,不断健全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2023年,实验区2区2县共有5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实验区范围内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31人。太原市文旅局组织开展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2区2县共申报42项,26项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县2区共认定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认定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人。

在此基础上,太原市文旅局组织召开了太原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协议签订会暨座谈会,各县(市、区)文旅局非遗负责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会议,进行交流发言,鼓励督促非遗传承人瞄准社会发展形势,各显身手,提升传承实践能力,面向社会积极展开非遗传承培训,增强太原非遗的当代存续力。太原上林苑传统剪纸传承人在2023年收徒17人;实施傅山医学学术思想传承体系建设项目,在中华傅山园陆续开设首届傅山医学学术思想传承班、傅山医学传承班,由傅山第十一代传人、“傅青主女科”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迎庆,省内中医专家冯明、张文红、孟民生等现场授课,传承人赵迎庆收了第三批弟子;2023年小店区刘家堡金鼓园举办30人参与的锣鼓指挥培训班。新增7名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举办太原市中药调剂职业技能竞赛。

   第二,加强研究围绕太原非遗活化转化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在2023年相继召开了“解码木雕基因•传承晋作文化”为主题的晋作木雕技艺创新发展研讨会、晋阳•端午文化探源研讨会、太原面食论坛、山西太原非遗传承与现代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研讨会、首届非遗与康养文旅融合论坛等;太原师范学院召开了“非遗传承与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暨首届太师论坛”;晋源区与山西大学美院、山西师大文学院等高校开展非遗专项理论研讨,对赤桥村等古村落、晋源本地传统节日、民俗展开调查和研究。

组织编写《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之《太原秧歌》分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背铁棍艺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清徐葡萄综合文化遗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葡韵飘香》等10多种书稿,目前已形成书稿初稿,等待出版。出版《艺道 谢涛从艺四十年纪胜文集》《太原日记》。

第三,持续推进非遗抢救性保护。2023年,太原市积极贯彻落实 《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重点支持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开传承活动。晋源区文化馆挖掘抢救了太原碗碗腔(又称月影调)、吹打乐、吴家堡社家鼓、二鬼摔跤、孔明枕等非遗项目;与太原碗碗腔艺人王宝珠、刘丽娜和刘玉屏合作,开展经典剧目《兵火缘》音配像录制工作。根据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普查的结果,太原秧歌为文旅部确定的山西26个濒危戏曲剧种之一,作为目前太原地区唯一能演出太原秧歌的剧团,成立于2020年5月的晋源区文化馆太原秧歌剧团参加了2023年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在太原文化宣传部门的支持下,2023年8月,成立太原秧歌传承体验中心(设在太原古县城),2023年12月,成立山西省稀有剧种(太原秧歌)“崔云冬工作室”,为太原秧歌在当代传承排演、展示和弘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四,加大综合传承体验设施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展览展陈设计水平,确保非遗传承场所高水准开放运行。2023年,太原市及2区2县在已有展示场馆的基础上,多次收集非遗展品,升级场馆设施,增加数字化展示,增强非遗陈展效果。通过陈列作品数量,提高展陈水平,举办特色活动,一步完善了位于太原古县城文庙内的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综合传承中心,持续激发非遗综合传承中心效能小店区刘家堡村新建成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区级非遗综合传承中心晋源区非遗综合传承中心迁移到太原古县城文庙,增设数字化展示平台清徐县非遗综合传承中心配备了2名专职管理人员,对非遗综合传承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增设实物展柜,更换新式展板116块,增强了参观互动、现场体验功能阳曲县非遗综合传承中心配备了1名高素质讲解员,增设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实验区非遗综合传承中心的管理运营确保所有场馆实现常态对外开放,形成非遗传承场所常态化工作与运行机制。

除此以外,2023年,实验区范围内新增小店区刘家堡村山西上林苑剪纸研究所、阳曲县泥屯镇归朝村葫芦烙画技艺传承点、阳曲县城安镇街根雕技艺传承点。

第五,持续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鼓励非遗企业积极面向市场展开非遗传承与保护。2023年3月,太原市公布了首批“太原老字号”,5家非遗老字号企业入选:雪山(雪山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集香斋(集香斋传统卤味制作技艺)、宏艺(花丝镶嵌工艺)、庆合亨(庆合亨晋商待客茶礼)、晋韵(民居砖雕)。2023年3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太原市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文件中提出塑造专业镇质量品牌。聚焦提升地域特色产业品牌,推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非遗等专业镇“国字号”品牌申报,加大协同力度,推动专业镇企业创建“山西精品”公用品牌。2023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太原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2023年行动计划》支持非遗入驻景区、历史街区、特色商圈、特色乡村。

(四)非遗“进+”活动持续频繁展开,不断夯实非遗在太原城乡传承的文化生态基础

第一,在重要时间节点,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拥军活动,非遗“进(城市)社区”“进单位”“进乡村”“进军营”“进敬老院”“进图书馆”活动持续展开。开展非遗手工体验、中医义诊、非遗表演等活动,拉近市民与非遗的距离,促进了太原社会和谐和人际情感交流。

2023春节期间,举办山西非遗文创集市活动,在晋祠博物馆、蒙山、太原古县城、太原植物园、太原方特、东湖醋园等景区安排太原市传统技艺体验、春节社火展演以及各大剧院举行戏剧展演等活动。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太原市文旅系统推出非遗美食节、中秋节故事、古琴赏月、活字印刷术体验、“承德彰武艺鸣惊人”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短视频拍摄、平遥漆器和刺绣展、太原锣鼓展演、戏曲进校园、二胡培训、中秋习俗展、花馍比赛。2023年6月,启动太原市消夏戏剧展演季。

2023年3月8日,中国银行太原并州支行开展“制作多彩非遗,享受美丽人生”的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全行女员工展开手工制作香珠,绘制掐丝珐琅非遗体验活动。2023年5月4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党委、机关工会主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党日活动——山西非遗青年说暨非遗展示体验活动。202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太原市“非遗进军营•再铸双拥新辉煌 ”山西非遗优秀项目展演活动于7月28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2703部队和山西武警总队驻训基地举行。山西省图书馆在2023年开展古籍修复及传拓技艺体验活动;太原市图书馆举办晋剧《傅山进京》、“雕印之美”系列等展览。

第二,非遗“进校园”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进入大学和中小学,还进入特殊教育学校。

2023年,太原理工大学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山西大学成立了非遗研究院。

2023年3月至6月在新建路总校、新建路富力华庭分校、晋源区南张小学等学校展开“印象老太原”等“非遗进校园”活动,晋剧、莲花落、太原传统剪纸、张氏彩泥塑、快板、车派形意拳等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小学,累计授课200余课时,累计为4000余人次的师生展开了系统的非遗传习教学工作。小店区第三实验小学还举办了以小学生为参与者的“非遗”主题运动会,皮影、舞狮等非遗项目非常受小学生喜欢。

2023年2月,口技、戏曲、莲花落、相声、京东大鼓等非遗承人进入小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为学生进行展演,2023年12月22日,“此处无声胜有声”苗苗·刻瓷暨太原市聋人学校刻瓷教育成果展在太原市文化馆一层展厅开展。该展览是对太原省级非遗项目“传统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苗振洁和她的听障学生6年来刻瓷技艺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展示。

第三,非遗“进思政”。植入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党建等思政主题教育活动中。2023年5月4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党委、机关工会主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党日活动——山西非遗青年说暨非遗展示体验活动。2023年5月31日,太原市迎泽区双语实验小学校400余名青少年在小店区非遗小镇——刘家堡村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传承非遗,我是大国小工匠”主题活动,参观并体验了传统技艺。2023年9月9日,山西省交通干部学校在小店区非遗小镇——刘家堡村开展“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教师节主题党日活动。

第四,非遗进“博物馆”,助力太原打造“博物馆之城”。太原市发挥“博物馆之的优势,充分利用太原市博物馆、双塔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天龙山博物馆、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馆等101所博物馆的数量优势,举办非遗展,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开展非遗研学体验与展演活动。如2023年,双塔博物馆举办“非遗走进博物馆系列——山西剪纸展”“走进博物馆——民俗文化系列展之山西手工纸制作技艺与生活展”;本年度正式对外开放的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出1500多件与非遗有关的农耕实物。太原市校尉营关帝庙博物馆举办“清风明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非遗传承人通过剪纸、木版画、面塑、泥塑、砖雕、皮影戏、传统戏曲等形式,展示了山西丰富的廉洁文化内容,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200余件作品参展。

书法、剪纸、木版年画、面塑和石头画、戏曲演唱、游艺表演等非遗传承人都在春节元宵、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被博物馆邀请,面向广大市民展开非遗研学体验活动,为太原“文博热”的持续升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非遗“进地铁”“进高铁”、“进演唱会”。2023年,山西非遗走进地铁第二期活动在太原地铁2号线长风街站举行,先后展出苏氏琉璃、山西民居砖雕和晋绣,在地铁站和地铁车厢所有视频设备上滚动播出非遗视频片,让地铁乘客了解相关非遗文化内涵,并可扫码进入晋物™文创线上商城购买非遗文创产品。在地铁站举办第三届 “印记太原”文创作品展,展出41件非遗工美礼物作品。2023年7月25日,清徐老陈醋“紫林号”冠名高铁专列开通,进一步扩大了清徐紫林老陈醋品牌影响力。2023年周杰伦太原演唱会期间,在演唱会现场设山西特色街区,展示包括非遗在内的山西文化及相关产品,大大提升了太原市民尤其是追星族对非遗的认同感,提升了太原城市吸引力。

第五,非遗进“展会”,提升实验区影响力。太原市承办了由文化和旅游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受到文旅部非遗司大力肯定,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主办“中国•太原文化旅游推介招商大会”及“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论坛”。在各大活动期间,组织10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全面推广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4月10日太原市非遗协会晋源分会成立仪式暨晋源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太原古县城举。6月3日,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晋源区人民政府在太原古县城文庙联合办第一届太原非遗精品展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莲花落《龙城好声音》、太原锣鼓、太原舞狮山西民居砖雕、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了为期10天的展演。此外,还主办了国风文化大会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第三届非遗文创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非遗协会晋源区非遗展示展演、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植物园首届花艺交流展(非遗古法插花)等活动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

(五)推动“非遗进景区”向“非遗在景区”转化

支持非遗太原市知名景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镇,丰富民俗游、非遗游等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打造更多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新场景、新生态晋源区依托“太原古县城”“晋祠”等知名景区定期举行“非遗+旅游”特色活动,太原古县城入选2023年山西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东湖醋园入选文旅部新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023年元宵节期间,小店区刘家堡村非遗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2024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到刘家堡村视察时,在村图书馆察看非遗产品展示,并给予肯定,指出要深化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清徐县充分发挥A级非遗旅游景区多的优势,以老陈醋、清徐葡萄、砖雕、六味斋酱肉等非遗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大力拓展农业采摘、主题餐饮、农家民宿等旅游业态,推动“非遗在景区”、“非遗+旅游”提质发展。阳曲县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龙古镇,大力扶持非遗传承人进古镇,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在不同季节持续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非遗研学游、民俗体验游、主题深度游、文化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六)加大实验区宣传力度,营造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2023年,太原市在实验区范围各个景区的非遗综合传承中心、传承所、乡镇政府文化站和文化展示馆安装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牌展板70余个在各交通要道、景区车站、商场、学校、电子屏幕等场所广泛设置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宣传标识、标牌、标语并滚动播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片;利用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中心)、县(区)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发放宣传手册,依托区域内各类资源,鼓励在镇、街设置非遗标识工作2023年4月30日,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宣传片“主播带你看非遗,探访锦绣太原城”在太原地铁2号线全线媒体上刊,共在站内公共区域、列车内等1000余处媒体、1000多块LED屏幕轮流展播。

在线上,启用太原非遗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线上公开授课。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组织开展“锦绣太原城——主播带你看非遗”优秀非遗短视频宣传等活动开通“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微信公众号,对实验创建成效、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进行宣传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利用微信公众号、区域内广播电视抖音多种媒体宣传太原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创建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发动本市太原文旅、太原非遗、中国晋祠、清徐融媒、文游太原、青春太原、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小店区传媒中心、太原日报、太原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等多家自媒体加大太原非遗的宣传力度

2023年5月“东方甄选”山西专场让太原非遗火爆全国,6月,太原老陈醋、剪纸等登上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

三、2024年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计划及重点任务清单

(一)2024年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计划

1.进一步增强实验区建设管理机构工作职能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实验区工作衔接度。同时,统筹工作调度,确保力量倾斜,以实验创建任务为引领,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持续展开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实验区各项建设任务。

2.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实验区建设,谋划实验区重点建设项目,以项目发动社会力量投入资金,不断加强实验区创建成效。

3.利用历史街区、博物馆、工业遗产、景区、美丽乡村中的空置院落,加大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融入太原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修复文化生态,一方面活化利用各类物质遗产一方面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4.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深挖并系统整理传统村落非遗资源,在太原市国家、省、市三级传统村落设立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主题展示馆,在重要时间节点举行传统村落非遗展演,支持传统村落发展非遗特色产业,不断增强传统村落生活属性,吸引村民回乡就业创业。

5.进一步增强实验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展示、参观、培训、研学体验等功能。提升非遗传承场所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对外运营水平,加深公众参观体验印象,在场馆内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活动。

6.举办高水平、高层次展示展演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民俗节庆、现代节庆,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精心策划,举办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度建设成果展示展演活动。

7.形成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识标牌体系。完成在实验区范围内的重要公共文化场馆、各类非遗传承场所、知名风景名胜区、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交通要道等区域的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识标牌的设计、制作与悬挂工作;在人流量大的场所播放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片,推动太原市民了解熟悉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

8.启动“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阶段性建设成果——影像、文本数字化提升工程”,开展新一轮非遗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整合实验区2区2县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将太原各类文化遗产形态、非遗传承体验设施、非遗创新转化、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等建设成果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

(二)2024年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任务/项目

主要内容

1

健全和完善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

组织申报1次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

传承人及队伍建设

新增1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支持、资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支持传承人设立工作室、传承所。  

加强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3

非遗记录工程

对濒危项目完成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

4

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举办1次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进校园活动。

5

继续推进非遗“进+”活动

举办非遗“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举办传统表演类非遗进景区展演展示活动。

6

非遗传承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

推动3-5个非遗传承人在1个传统村落(镇)设立非遗传承所、传承工坊。

在3个国家传统村落设立1-2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点。

在3个传统村落举办“非遗”赶集活动。

7

增强实验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

举办非遗传承场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重要节假日在市县(区)综合传承中心举办非遗研学体验活动。

增加市县(区)综合传承中心非遗数字化体验展示内容。

8

展示展演活动

在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度建设成果展示展演活动。

9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识标牌体系建设

完成在实验区范围内的市县两级博物馆、各类非遗传承场所、3A级以上景区以及至少3个传统村落的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识标牌的设计、制作与悬挂工作。

10

数字化工程

加强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公众号的建设。拍摄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短视频进行宣传。

附件: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度重点工作清单


太原市人民政府

2024年2月26日


附件:

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度重点工作清单

重点工作

序号

具体工作内容

实施成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1.1

完善非遗名录体系

实验区2区2县共有5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31人。

太原市文旅局组织开展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2区2县共申报42项,26项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县2区共认定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认定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人。

1.2

加强研究

召开5次相关研讨会、召开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年会。

组织编写4本书稿。

《艺道 谢涛从艺四十年纪胜文集》 《太原日记》出版

1.3

非遗抢救性保护

晋源区文化馆挖掘抢救5个非遗项目。

录制太原碗碗腔《兵火缘》音配像。

成立太原秧歌传承体验中心(设在太原古县城)。

成立山西省稀有剧种(太原秧歌)“崔云冬工作室”。

1.4

支持传承人的传承培训活动

组织召开太原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协议签订会。

太原上林苑传统剪纸传承人收徒17人。

实施傅山医学学术思想传承体系建设项目。

举办30人参与的锣鼓指挥培训班。

风火流星传承人孙梓朝获2023年“太原最美时代新人”荣誉称号。

1.5

振兴太原传统医药

新增7名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举办太原市中药调剂职业技能竞赛32名优胜选手进入复赛。

1.6

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

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传统技艺企业推荐列太原市老字号”5家入选

2023年出台《太原市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文件提出塑造专业镇质量品牌聚焦提升地域特色产业品牌,推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非遗等专业镇国字号品牌申报。

2023年出台的《太原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2023年行动计划》支持非遗入驻景区、历史街区、特色商圈、特色乡村。

1.7

开展培训与指导工作

2023年8月2日,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举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源区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训。

1.8

举办特色节会活动

2023年春节元宵期间举办山西非遗春晚省城元宵晚会;举办山西非遗文创集市活动,在晋祠博物馆、蒙山、太原古县城、太原植物园、太原方特、东湖醋园等景区安排太原市传统技艺体验、春节社火展演活动

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太原市文旅系统推出非遗美食节、中秋节故事、古琴赏月、活字印刷术体验、承德彰武艺鸣惊人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短视频拍摄、平遥漆器和刺绣展、太原锣鼓展演、戏曲进校园、二胡培训、中秋习俗展、花馍比赛。

1.9

推出表演类非遗精品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演出新编晋剧《庄周试妻》

重点保护区域系统修复工  

2.1

非遗小镇建设

刘家堡村非遗小镇乡村旅游效果显著,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乡村”名单

2.2

晋源区晋祠大米农作类非遗技艺体系

晋祠镇赤桥、花塔、南大寺、北大寺等10个行政村,大米种植面积3500余亩。

稻田公园的规划设计带火了晋祠镇花塔村的农文旅发展之路,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连成线集成片。

晋源区“晋祠有礼”——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投入使用。

2.3

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小店区在刘家堡村新建成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区级非遗综合传承中心。

晋源区将非遗综合传承中心迁移到太原古县城文庙。

清徐县为非遗综合传承中心配备了2名专职管理人员,对非遗综合传承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增设实物展柜,更换新式展板116块。

阳曲县非遗综合传承中心配备了1名高素质讲解员。

新增3个非遗传习所:小店区刘家堡村山西上林苑剪纸研究所、阳曲县泥屯镇归朝村葫芦烙画技艺传承点、阳曲县城安镇街根雕技艺传承点。

2.4

培育非遗特色街区

在太原钟楼步行街设非遗集市、文创店铺、三晋味道等,依托街区特色场景,开发体验式非遗产品,涉及老鼠窟元宵、乾和祥等16家非遗老字号,27项非遗项目,依托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举办非遗展演主题活动。2023年钟楼步行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三)太原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播工作

(三)太原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播工作

太原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播工作

3.1

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市广泛开展非遗校园活动。

编写并向太原市部分小学发放《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传统美术》《山西民间故事大系》等地方读本。

山西非遗“九针疗法”传承基地正式落户太原市卫生学校。

小店区第三实验小学举办非遗运动会。

清徐县编“高跷舞蹈韵律操”。

举办“此处无声胜有声”苗苗·刻瓷暨太原市聋人学校刻瓷教育成果展

太原理工大学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

山西大学成立非遗研究院

3.2

推进非遗+”活动

推动太原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乡村、进图书馆、进博物馆

2023年3月8日,中国银行太原并州支行开展制作多彩非遗,享受美丽人生的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全行女员工展开手工制作香珠,绘制掐丝珐琅非遗体验活动。

2023年5月4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党委、机关工会主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党日活动——山西非遗青年说暨非遗展示体验活动。

202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太原市非遗进军营再铸双拥新辉煌 山西非遗优秀项目展演活动于7月28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2703部队和山西武警总队驻训基地举行。

山西省图书馆举办古籍修复及传拓技艺体验活动

太原市图书馆举办晋剧《傅山进京》、雕印之美系列等展览

双塔博物馆举办“非遗走进博物馆系列——山西剪纸展”“走进博物馆——民俗文化系列展之山西手工纸制作技艺与生活展”。

太原市校尉营关帝庙博物馆举办“清风明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

3.3

举办非遗展

在太原古县城举太原市非遗协会晋源分会成立仪式暨晋源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在太原古县城文庙联合办第一届太原非遗精品展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览

主办国风文化大会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第三届非遗文创展

举办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非遗协会晋源区非遗展示展演

举办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植物园首届花艺交流展(非遗古法插花)

3.4

积极参与各类展会

参与2023年举办的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西非遗博览会、中国进博会。

3.5

积极展开地方文化交流

承办2023年黄河九省非遗大展。

主办“中国•太原文化旅游推介招商大会”及“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论坛”。组织10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

3.6

参与国际交流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埃及开罗展出。

3.7

多平台展开全面宣传推广

举办“山西非遗走进地铁”第二期活动。

举办第三届 “印记太原”文创作品展,展出41件非遗工美礼物。

清徐老陈醋“紫林号”冠名高铁专列开通。

周杰伦太原演唱会期间,在演唱会现场设山西特色街区展示非遗。

在实验区范围各个景区的非遗综合传承中心、传承所、乡镇政府文化站和文化展示馆安装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牌展板70余个在各交通要道、景区车站、商场、学校、电子屏幕等场所广泛设置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宣传标识、标牌、标语

2023年4月30日,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宣传片“主播带你看非遗,探访锦绣太原城”在太原地铁2号线全线媒体上刊,共在站内公共区域、列车内等1000余处媒体、1000多块LED屏幕轮流展播。

启用太原非遗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线上公开授课。

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组织开展“锦绣太原城——主播带你看非遗”优秀非遗短视频宣传等活动开通“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微信公众号

“东方甄选”合作推广山西非遗

太原老陈醋、剪纸等登上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

3.8

推进数字文旅业态发展

新建的晋源区非遗综合传承中心增设数字化展示平台

建成并开放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展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通过元宇宙项目、高清原址VR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展示北齐壁画。

太原融合发展工作

4.1

促进太原非遗与国家战略融合

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晋阳文化标识片,晋阳古城博物馆建成并开放。

2023年5月1日开始施行《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让文物活动起来”,晋源区入选第一批山西省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祠、永祚寺入选山西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

4.2

推动非遗文旅融合

2023年,新增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新增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新增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新增1家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4.3

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与传统村落相结合

与高校合作,晋源区与山西大学美院、山西师大文学院等高校开展非遗专项理论研讨,对赤桥村等古村落、晋源本地传统节日、民俗展开调查和研究。

店头村、赤桥村发展乡村旅游,在冬季乡村旅游和民宿方面有创新。

    清徐省级传统村落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4.4

创新文创品牌产品研发

开发“印记太原”文创品。

4.5

积极参与2023年山西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入选3条:

线路五:芳华艺术非遗之旅

线路六:晋商大院非遗之旅

线路九:都市深度非遗之旅

)相关保障工作

5.1

成立专门保护机构

成立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中心,确定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配置等规定。

5.2

召开专题会议

多次召开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改会议,研究实验区整改工作,着重强调了扛牢政治责任、落实整改任务要求。